孩子理財有別於父母,分別在於他們未懂得「開源」,但要從小學會「節流」的藝術。節流其中一個重點,就是提醒孩子要好好學習「應用則用」的原則。
如何不亂花費?那就該由父母開始做個好榜樣。很多父母因為愛錫孩子,總是不斷提供物質,越買越貴,如此只會令孩子揮霍無度,生活「無界線,無準則」,想買就買。天下父母總是疼愛孩子,但要愛錫有道,別太隨意生活。父母必須懂得分辨甚麼是「需要」的最好與「想要」的最好?如果是孩子的必需品,例如關乎學業方面,可以考慮給孩子最好;惟生活中只屬於「想要」的,例如飲食,就不必每次向最好的看。
「由奢入儉,居安思危」是人生穩妥的生活方式,該由父母引領孩子開始,改變一家人生活的用錢模式與習慣,一同培養購物前有「冷靜期」的習慣,要忍住手夠定力,別要想買便立刻買。若孩子長大了,父母可以後教孩子在生活消費上多作打算,做詳細的規劃,讓孩子明白到能夠省下來,就等於賺了錢。
筆者建議一家人每星期召開一次家庭財務會議,彼此開懷分享生活上的用錢或慳錢方法,以下是一些具體建議:
其實慳錢文化應該由父母帶領孩子一起啟動才會成功,除了培養這種美德外,更能夠深刻體驗一家人的愛比物質重要。當孩子感受到家庭的快樂與愛時,父母就不必刻意將金錢角色那麼快搬出來了。